NG SPORT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聂晨静)一抔黄土,能凝固多久的时光?一片瓷花,能到达多远的天涯?一抹釉色,能带来几多记忆斑斓?炉火扶摇的古窑里,匠人打磨的陶瓷器皿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千年前,一群聪明的人巧妙地发现了火与土的奇妙反应,在他们手中,普通的泥土变身为生活中离不开的瓷碗陶罐,丝路上也走出一件件与国同名的精美名片。
千年时代变迁,窑火渐次熄灭。当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冲击着传统工艺,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背景下,老祖宗留下来的独门手艺该如何传承发展?新时代的工匠们同样发挥着各自智慧,古法新创,寻出一条条特色之路,古窑之火重放异彩NG南宫体育。
一口窑炉,升起的是淬炼之火NG南宫体育,沉淀下的是悠久精致的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智慧、勤劳、创新的工匠精神。中华大地上,有“窑”望千年的过去,也有浴火重生的未来。
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之一,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而有着悠久制瓷历史的景德镇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瓷都”。
自20世纪90年代末江西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改组改制以来,数以千计的陶瓷作坊和陶瓷艺术工作室应运而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到传承和长足发展。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景德镇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5人。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系,以地处越国故地得名,始烧于东汉,鼎盛在唐代,停烧于南宋,它在历史上率先烧制出了首个成熟的瓷器品种——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人陆龟蒙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
61岁的浙江上虞老人董文海,研究陶瓷烧制技艺已四十余载。2010年,为了复兴停烧千年的越窑青瓷,他将工作室搬到了靠近古窑址的上虞乡村,自己采土、配釉、琢磨造型,目前已经成功仿制出高古灰釉、青釉、青黄釉、秘色几种传统釉色,并制作了鸡头壶、葵口碗、莲花托盏、镂空香薰等越窑典型器皿。
“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划花,我们离古代还有一定距离。”谈及越窑传承,董文海说:“我现在想做的是把传统找回来,这可能也是未来几代人的努力方向。”
在上虞区上浦镇东山村的工作室,董文海在一个青瓷盏的坯体上划花。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福建建阳的“建窑”曾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其出产的黑釉瓷器——建盏一度经海上丝绸之路热销海外。宋代之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建盏烧制技艺失传数百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陶艺工匠的努力下,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失传已久的建盏烧制技法和釉面品类逐渐被复原。
45岁的陆金喜是复原“曜变”建盏烧制技艺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数十年来,他潜心钻研建盏烧制技艺,通过查阅古代文献、搜集古建盏碎片,运用现代科技检测出碎片中各元素含量,并不断调整、摸索瓷胎和釉面成分的熔解温度和化学反应时机,最终掌握“曜变”建盏烧制技法。目前,他的多件“曜变”建盏作品已被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博物馆收藏。
7月2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陶艺大师陆金喜将刚刚烧制的建盏出窑。烧制建盏的电窑最高温达1300多摄氏度,窑外气温超过50摄氏度,在窑边用不了多久就大汗淋漓。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汝窑,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青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由于烧造时间只有20余年,汝瓷在北宋末、南宋初弥足珍贵,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
近年来,在有“汝瓷之乡”美誉的河南省宝丰县,当地汝瓷艺人尝试将南方福建德化陶瓷白胎与北方独特的釉料相结合,在瓷器制作工序和工艺方面进行创新,经过不同温度的烧制,开发出多款区别于常规汝瓷色彩的日用类、工艺类等新釉色汝瓷产品。
邢窑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隋唐,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900年。
近年来,河北邢台市内丘县致力于邢瓷的保护与开发,一批邢瓷研究者通过反复研究,师承古法,终于恢复了古代邢白瓷的制作工艺,成功烧制出“类银似雪”的仿古邢白瓷,让沉寂数百年的邢窑白瓷重放异彩。
白舍窑是宋元时期“江西五大名窑”之一。起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趋于衰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这里,一批致力于白舍窑复兴的传承者一直为此奔忙。比如,土生土长的白舍镇人谢振华夫妇,一直怀揣“复活”家乡宝贝梦想,最终于2016年初将失传数百年的白舍窑成功复烧。
陶瓷烧制的艺术,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摸索和掌握的一门瑰宝。2008年,藏族黑陶烧制技艺被整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是藏族黑陶的发源地,以汤堆村最负盛名,整村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家会制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尼西黑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传承者,他们在致力于传承保护藏族黑陶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不断探求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25岁的拉茸肖巴在汤堆村非遗展示区展示其制作的藏族黑陶。 新华社记者 井辉辉 摄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9月23日,窑工在闷热的窑内搬运刚刚烧制好的京砖。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9月23日,窑工在闷热的窑内搬运刚刚烧制好的京砖。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9月23日,窑工将刚刚烧制好的京砖运出窑NG南宫体育。
砂罐烧制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湖南郴州北湖区鲁塘镇的何善平是这项技艺的忠实传承人。2月25日,在何善平搭建的烧制砂罐的简易棚屋内,他和儿子何海江正在和泥捏制砂罐。
钧瓷始烧于唐代,成熟、鼎盛于宋代,是我国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以自然窑变呈现艺术效果的瓷种。从小作坊向品牌企业发展,从钧瓷生产企业向钧瓷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河南禹州正在进行着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益尝试。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一口窑炉,升起的是淬炼之火,沉淀下的是悠久精致的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智慧、勤劳、创新的工匠精神。中华大地上,有“窑”望千年的过去,也有浴火重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