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 SPORT“我几乎像女人一样钟爱瓷器,每当我去看任何豪宅,我总是询问瓷器柜在哪儿”。——英国散文家 查尔斯·兰姆
西方人口中的“china”一词,不仅代表着“中国”,同时也是极具“东方浪漫”的“瓷器”的英文释义。在18世纪的欧洲,对中国瓷器的推崇几近狂热。在欧洲人眼中,中国瓷器是“精致之美”的具象呈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取自凡土,以火煅造的中国瓷器,凭借领先千年的技艺,光洁致密的触感,清脆悦耳的声音,享誉世界。
在历史长河中,频频可见中国瓷器的身影,在世界各地,时时可听闻中国瓷器的传说。当我们停下脚步,静静沉思,就是这一件件精美细腻的中国珍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乘风逐浪,流通世界,沟通中外,融通古今,数次引领了国际时尚的潮流。
随着大船扬帆,流入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渐渐成为拥有者审美格调的体现。曾几何时,在欧洲、东南亚、南亚等地拥有一件中国瓷器,就是身份、地位与文明的象征。
在公元15世纪前,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认识主要来自西亚地区辗转传入的艺术珍品及其背后的神秘传说,中国瓷器尚未真正走向世界。在这一时期,中国瓷器曾不断被西方人所赋魅,成为贵物、“圣物”与“文物”,甚至衍生流传种种神奇的功用。在欧洲人眼中,他们一度认为中国瓷器是“神的餐具”,而使用这种器具,能够治疗牙齿疾病、止住鼻血、试毒治病、强健体魄……
尽管这些功效并不具有,但时人却又深信不疑,在欧洲的各式绘画里频繁地出现青花瓷。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里尼的《诸神之宴》最为典型,画中林间宴饮的西方众神就在使用具有圣洁意味的青花瓷器。
▲《诸神之宴》,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图片来源: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直至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潮洗礼欧洲大陆与葡萄牙人的踏波远洋,更多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其所具有的贵重身份与高雅品味进一步为欧洲贵族热捧,中国瓷器也开始步入连通世界的旅程。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16世纪初,神仙可以使用中国瓷器;16世纪末,贵族可以使用中国瓷器”。
“没有中国花瓶的房子,不能称为高档建筑”,以《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世界的丹尼尔·笛福和同时期的大多数英国人一样,都痴迷于中国的茶与瓷,因此才会对中国瓷器有如此评价。而在笛福三岁时,英国有一则轰动欧洲的新闻,据说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其精工雕刻的数个大嫁妆箱里,全部装满了中国茶叶与中国瓷器,足见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是多么珍贵的宝物!而引领了英国贵族圈饮茶风尚的也正是这位成为王后的凯瑟琳。可以想见,很多初尝茶饮的欧洲上流人士或许并不适应这种口感,但能够端起精美异常的中国茶具瓷杯,赏玩眼前摆放的花瓶、大盘等各式中国瓷器,然后相互之间谈笑风生以消磨时光,这就是贵族的身份,贵族的品味,贵族的格调,主打一个“贵”字。
如果说在数百年前的欧洲,拥有几件中国瓷器,就是尊贵与雅致的代名词,那么拥有一整个琳琅满目的“瓷屋”呢?将法国人的浪漫与“中国迷”的特质完美结合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就曾为取悦他的情人——那位同样痴迷于中国瓷器之精美的蒙特斯潘夫人,授命建筑师路易·勒·沃,按照曾游历中国的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笔下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而仿建的一座“瓷塔”,即特列安农瓷屋。
这座瓷屋虽没有宝塔的78.2米之高,却因汲取了“中国灵感”,而充满了“中国格调”,宛若凡尔赛园林中一朵春风照拂下兀自盛放的“东方之花”,夺去了所有眼见者的心魄,勾动着所有听闻者的好奇。据说这座瓷屋的外部涂层全部采用彩釉色,而且檐口柱楣,乃至墙角屋顶亦都以蓝白瓷砖作为镶嵌。尽管这些瓷砖是产自代夫特、纳维尔、鲁昂和利雪的陶瓷工场,但其色调无疑取法乎中国。至于房间内则有中式花朵绣品、带有蓝色条纹的丝绸幔帐、中式的漆金柜子与桌椅,而各式青花瓷瓶等更是摆置各处,将富丽堂皇与东方情调完美结合在一起。尔后,这种极具“中国风”的特列安农瓷屋成为欧洲各地竞相追捧与效仿的对象。
相较于“太阳王”对中国瓷器风的狂热推崇,萨克森王国的奥古斯都二世也不遑多让。据说奥古斯都二世为能够得到他的好邻居——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手中的151件中国青花瓷,不惜以麾下的600名近卫龙骑兵作为交换筹码。这种龙骑兵是当时欧洲的流行兵种,上马可马战,下马可步战,而作为国王的近卫,其战力更是万里挑一。即是如此,在奥古斯都二世的眼里,用每名龙骑兵能够换取约四分之一件青花瓷那也是“血赚”,这位国王的中国瓷器狂热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些龙骑兵后被编入了普鲁士陆军,组建成为94步兵师,并被世人取了颇有趣味的绰号——“瓷器兵团”。那些被奥古斯都二世从奥拉宁堡宫与夏洛滕堡宫换到茨温格宫的中国青花瓷,也被世人称为“龙骑兵瓶”或“近卫花瓶”。
在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狂热推崇之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8世纪,从中国售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至少有6000万件之多。当然,由于精美的中国瓷器所具有的高贵属性,欧洲人累积的大量金银都通过瓷器贸易的方式如泄闸般流入中国,这也促使欧洲人不得不研究中国瓷器的制造秘密,甚至派出潜伏中国景德镇的“卧底”——恩托雷克利斯(化名殷宏绪),最终实现了这种“白色黄金”的自产自销,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而,从工艺发展角度而言,中国瓷器也无疑对欧洲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中国瓷器能够远销世界,联通中外,得益于丝绸之路的交通之便,尤其是从绿洲驼队走向海洋大船的历史演变。在拥有漫长海岸的中国,相较于陆地的运输成本与效率,海洋有着明显的地利优势。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商品已随国家遣使远赴南洋,此后更有无数远洋蕃人主动融入华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随着制瓷工艺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瓷器”这张中国名片在海上彻底打响,声名远播世界,故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瓷器之路”。
每当人们提及瓷器NG SPORT,总会论及“合浦时代”“广州时代”“泉州时代”的高光时刻,也总会说起黄渤海、东海、南海区域的中国故事,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历程中,就是这一件件看起来小巧精致却承载着伟大使命的中国瓷器,在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销往日本、朝鲜,或是菲律宾群岛、吕宋岛、苏门答腊岛,还是穿过马六甲海峡NG SPORT,进入印度洋后,再由阿拉伯地区辗转地中海,都是由那一艘艘巨舟宝船NG SPORT,从中国沿海地区港口出发,载着中华文化的珍宝——中国瓷器走向世界。就此而言,海上丝绸之路不只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优秀文化远播世界的文明历程。
▲宋代“马可•波罗罐”高12.38cm,腹径8.26cm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藏(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西方对东方的向往,东西不同文明板块之间审美与物感的交融,技术与经济的交换,精神与生活的接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实现,就这一点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进入大航海时代后,以达·伽马将中国瓷器进贡给葡萄牙王室为开端,欧洲贵族开始极力渴求这些轻巧精美、洁白温润的中国瓷器。而在中外瓷器贸易的背后,绝不只是经济、技术的流动,也有互鉴的中西文明交汇,从而催生出克拉克瓷、纹章瓷、珐琅彩等琳琅珍宝,启迪了洛可可时代的出现。可以说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瓷器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既向世界宣扬了华夏文明的高度发达与包容气度,也造福了不同文明交织组成的世界。
▲2023年7月10日,“东方比雷埃夫斯”号大型集装箱船抵达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新华社发(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之路,也是传承之路,更是通向未来之路。继承光荣传统,交流中外文化,促进全球贸易,为广大参与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和机遇,都是建设好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题中之意。
且行丝路漫漫,且书新篇不断!(作者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