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 SPORT又称“铁红釉瓷”,是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因明代使用刷釉法将釉料涂抹于瓷器上,故又称“抹红釉瓷”。因其釉色似红枣色或天然红珊瑚色,故又称“枣红釉瓷”或“珊瑚红釉瓷”。
矾红作为彩料绘于瓷器上,始于宋金时期;而作为釉料施于瓷器上,则始见于明代宣德时期,是明代景德镇的创烧品种。明代矾红釉的整体特点是釉层较薄,釉面多不均匀,常见有施釉时留下的刷痕,色泽不如祭红釉那样鲜艳亮丽、富有润泽,但呈色稳定,易于烧造。明代矾红釉瓷以嘉靖时所制为最多,品种丰富,这与当时高温祭红釉瓷已极难烧造,不得不改用低温矾红釉瓷来替代的情况有关。其器型主要有盘、碗、高足碗、梨式执壶、爵杯等,装饰方法主要是在莹润的白瓷上通体施矾红釉NG体育,偶有在矾红釉瓷上做描金装饰的。隆庆、万历以后,基本上延续嘉靖时矾红釉瓷的生产,数量略有减少。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矾红釉瓷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原来烧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矾红釉梨式执壶,明嘉靖,通高15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6.2厘米。壶身呈梨形,直口,溜肩,垂腹,圈足,壶身两侧各置曲柄和弯流,柄上部置一圆系,可供系绳以防盖脱落。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施矾红釉,釉色红中泛黄,色调温润柔和。壶腹釉下隐约可见以青花料描绘的云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高温铜红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镇窑创烧成功后,经历了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到嘉靖时已趋于没落。从存量较少的嘉靖铜红釉传世品中可见,其釉色已不鲜艳,色调发暗,色泽红中泛黑。此时,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矾红釉瓷器大量出现。这种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成,即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因而这一品种又称“抹红”。它的烧制技术相对容易,一度替代铜红釉的地位。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14厘米。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明正德,高3.9厘米,口径17.9厘米, 足径11.9厘米。
盘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外均以矾红彩书写阿拉伯文,外底以矾红彩书写阿拉伯文、波斯文。盘内底四周四个阿拉伯文释义为“清高尊大的说”NG体育。内底中心的阿拉伯文摘自《古兰经》,释义为“你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的受责备者”。盘外壁的阿拉伯文释义为“清高尊大的说,谁做了尘埃大的好事,(或者)谁做了尘埃大的坏事,他()都会看到,这就是行好的人的报答”。外底三行文字中,中间一行为阿拉伯文,上下两行为波斯文,联起来释义为“迪麦尼可汗即阿曼苏来曼沙”。
明正德时期教盛行,受其影响,官窑瓷器上流行以阿拉伯文NG体育、波斯文装饰,内容多摘自《古兰经》,这成为该朝瓷器的时代特征之一。这件瓷器有可能是阿拉伯地区某部族或国家所订烧的(见李毅华:《两件正德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兼谈文化的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3期)。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及内底均以矾红彩装饰。碗心青花双圈内绘桃纹。外壁绘八仙人物图,八位仙人身披彩霞,手持宝物,足踏祥云,神态各异。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矾红彩云龙纹杯、碟,清康熙,通高3.8厘米,碟高1.5厘米,口径10.9厘米,足径9.6厘米,杯高3.2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3厘米。
杯敞口、深弧壁、圈足。碟撇口、浅斜壁、圈足。杯内外施白釉,外壁以红彩团状云龙纹装饰。碟内外施白釉,内底红彩龙纹装饰。杯、碟之圈足内均施白釉。无款识。
此套矾红彩云龙纹杯、碟作工精细,釉色莹亮,色彩纯正,龙纹装饰十分醒目,堪称康熙时期矾红彩中的精品。
矾红彩鱼藻纹瓶,清雍正,高4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1.5厘米。瓶撇口,短直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圈足。内施白釉。外壁矾红彩加绿彩绘通景鱼藻纹,生动传神。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瓶上的图案绘画笔触细腻,将鱼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并且通过“鱼”表达了“吉庆有余”这一美好的愿望。
根据其呈色效果和施釉工艺的差异,矾红釉瓷又可分为抹红釉瓷和珊瑚红釉瓷两类。其中,抹红釉瓷主要盛行于明代,清初也有一些生产,因使用刷釉法将釉料涂抹于瓷器之上,故得名。其特点是施釉不均,釉层较薄,常见有刷丝痕,但色泽凝重温润,清雅亮丽。珊瑚红釉瓷则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时较为盛行,生产数量颇多。它是使用吹釉法将釉料吹于已烧好的白瓷上,再入窑低温烧成。其特点是釉质细腻光润,釉层薄而均匀,色调含蓄艳美,红中闪黄,颇似天然红珊瑚之色。乾隆以后,珊瑚红釉瓷仍有大量生产,传统品种中以珊瑚红釉描金瓷为多,还出现了内豆青釉外珊瑚红釉描金、内珊瑚红釉描金外粉彩等装饰的新品种,但制作质量不如清初。
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清乾隆,口径3.5厘米,底径11.4厘米,高33.3厘米。
瓶呈宝葫芦形,小口,短颈,上腹较小,下腹较大。束腰。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装饰。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留白,矾红彩单方栏内署矾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葫芦形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传统造型,葫芦的多籽与缠绕的藤蔓被人类赋予多子多孙和延绵不断繁衍的含义。葫芦也是道教的圣物,既是通往仙境的法物,也是存放金丹的容器。瓶上的“红蝠”与“洪福”谐音,寓意“洪福齐天”。
此瓶造型饱满端庄,无论是纹样还是造型均反映了乾隆时期对“福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清宣统,高6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4.2厘米。清宫旧藏。
盘敞口,折沿,弧腹,高圈足。外底署青花楷体“吉祥如意”四字楷书款。通体以矾红彩描金装饰,盘内底、折沿内外均绘云龙戏珠纹,高足外壁绘海水江崖纹。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遗留的宣统朝瓷器中,有一套矾红彩描金云龙纹西餐具,共计134件,此为其中的一件。器型有高足盘、大小配套的椭圆形盘、把盂、带托匜、大小圆盘、盖缸、叶形盘等。装饰图案均为中国传统的云龙纹,但有些器物的造型却具有欧洲特色,反映了当时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胭脂红釉瓷又称“金红釉瓷”,是一种以微量黄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瓷。因其色泽颇似胭脂之色,故得名。其呈色有深浅之分,略深者称胭脂紫,浅淡者称胭脂水,更淡者称淡粉红。又因这种工艺源自西方,故又称“西洋红”“洋金红”,而西方多依其色泽称为“玫瑰红”“蔷薇红”。又因使用吹釉法将釉料吹于白瓷之上,故又称“吹洋红”。胭脂红最先是作为釉上彩料,出现在康熙后期发明的珐琅彩瓷上,而后景德镇御窑厂就开始将其作为釉料,单独装饰在白釉瓷器物上。康熙时的胭脂红釉瓷器主要有瓶、盘、碗、杯等,胎体薄如蝉翼,釉面泛有波浪纹,表现出试制阶段的原始性特征,足内多署“又辛丑年制”青花楷书款。到了雍正时期,胭脂红釉瓷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胎体变得轻薄,小巧玲珑。据清末寂园叟《匋雅》卷上记载:“胭脂红碗、碟,多系内层洁白,薄几如纸。其小碟有作两面脂红者,四角凹圆,尤为难能可贵。”乾隆早期,胭脂红釉瓷的制作基本上保持了雍正时的水平,后来胎体渐趋厚重,器型有所增多,主要有盘、碗、碟、杯、瓶、灯笼尊等。装饰方法除沿袭前朝制品外,还出现了胭脂红釉上绘粉彩、珐琅彩装饰,尤其是在胭脂红釉地上用尖细的工具划出较浅的锦地卷草纹,然后在其上绘以粉彩图案的新工艺,称为“粉彩轧道”,景德镇方言称为“扒花”,寓意锦上添花、好上加好,制作复杂,难度较高。乾隆以后胭脂红釉瓷生产数量骤减,质量亦不如从前。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仿品,但制作较粗糙。正如《匋雅》中言:“乾隆以后之胭脂红,往往釉质粗厚,颜色晦暗。”“近日伪制风行,胭脂红几胜嘉、道,但微闪黄色,渣滓未清,颇欠澄净,究远逊于雍正,望而知为新釉。”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胭脂紫釉碗,高4.8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3.6厘米。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清康熙,高7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5.7厘米。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缠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采用开光技法装饰是康熙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之一,这种技法可以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清雍正,高4.5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3.6厘米。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白釉,内壁模印鹭鸶莲花图,碗心模印“永乐年制”阴文四字篆书款。外壁以胭脂红为地,上饰三个团扇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寿山福海”、“福寿万代”、“竹梅双雀”图。开光之间以绿、紫、黄等彩描绘皮球花纹。外底绘一硕桃,桃实内以胭脂红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这种集模印、彩绘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在雍正珐琅彩瓷器中极为罕见。此外,这种将年款署于一枚桃实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康熙、雍正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绝大多数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也有个别使用宫廷遗留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暗花白瓷胎,这件珐琅彩花鸟纹碗即为其中的一件。
乾隆款胭脂红彩山水图瓶,清乾隆,高9.6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2.2厘米。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描绘田园山水,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漫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白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体“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清中期《南窑笔记》中记载:“今之洋色则有胭脂红、羌水红,皆用赤金与水晶料配成,价甚贵。”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剂,所以又称“金红”。唐英撰《陶成纪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红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后根据实用的要求,对配方加以调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种色彩,也可作为一种低温釉彩使用。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注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笔触精细,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乾隆款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清乾隆,高16.8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5厘米。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附双联式盖,盖顶置宝珠形钮。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卉纹。外底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款。
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
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朝烧造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釉色渐趋逊色。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它是以金作着色剂烧成的一种低温红釉,为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这种红釉是由欧洲传入,又称”洋金红“或”西洋红“,又因其釉色与西方妇女化妆用的胭脂色同,故名”胭脂红“,呈色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胭脂红釉主要用于小件器物,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均胎体轻薄,精巧俊秀,多数器物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内外施胭脂红釉。此小碗造型秀雅,小巧玲珑,底釉洁白,胭脂水釉娇艳,釉色匀净,代表了为雍正时期胭脂红釉的代表作品。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清乾隆,高27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4.4厘米。
瓶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足内施松石绿釉,有青花双方栏 “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外壁以紫釉为地,布满轧道卷草纹,其上以绿、黄、蓝等珐琅彩饰花卉纹,花纹错落有致,绘画精细。
珐琅彩为康熙末年御窑厂在铜胎珐琅彩的基础上创制,乾隆时珐琅彩多用色地装饰,满绘纹饰。此瓶以红釉轧道为底釉,衬以鲜艳的珐琅彩,彩质细腻,装饰风格华丽,极为珍贵。
文案参考:陶瓷概论/陈宁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6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品相:完整,釉面略有使用痕迹(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小盏造型规矩,斜弧腹下收,圈足,施胭脂红釉,施釉很满、晶莹剔透,修足规整。是雍正金红是雍正一代名品,由于胭脂红以金为发色剂,尤为珍贵,这件款识书写规范,金红成色鲜艳均匀,质量极高。
1、中国嘉德2022春季拍卖会,LOT2815,清雍正内洋彩瑞果纹外胭脂红釉茶圆,成交价RMB 3,795,000
服务范围:古董古玩鉴定、艺术品交流鉴赏、艺术品销售展览、古董古玩拍卖、艺术品交易收藏等